沂蒙文化研究院:寒假意味著另一種工作方式臨沂信息港linyi555.com昨日記者獲悉
2017年1月14日,一篇《大學老師從不加班,因為他們從不下班》的貼文在微信朋友圈里瘋傳轉引,讀過此文的大學老師無不感同身受,心存同念。這一天,正是臨沂大學寒假開始的第一天,對于沂蒙文化研究院的老師們來說,何嘗不是如此。寒假,對他們來說,只不過是意味著另一種工作方式。
沂蒙文化研究院:寒假意味著另一種工作方式
1月10日,寒假尚未開始,期末考試尚在進行當中,沂蒙文化研究院就迎來了2017年第一位到訪的知名學者——聊城大學特聘教授、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首席專家、博士生導師王瑋教授。在沂蒙文化研究院會議室里甫一落座,王瑋教授就對沂蒙文化研究院的研究方向和學科建設提出見解,“沂蒙文化研究院的三個研究方向要有一個整體論述,總體設計不錯,特色鮮明”,“沂蒙文化研究要超出地域文化的內涵,最核心的東西是什么?與其他地域文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?應把精神實質提煉出來,把沂蒙文化內涵提煉出來”,“沂蒙文化不是沂蒙的文化,應把沂蒙文化置于中國文化乃是世界文化的整體格局中加以研究”!“沂蒙紅色文化可以是核心,可以圍繞沂蒙紅色文化做文章”。一席語重心長、撥云見日的指點,令在座的各位老師無不深受啟迪。對沂蒙文化研究院:寒假意味著另一種工作方法的事情,小編表示很驚訝,隨網友去想。
沂蒙文化研究院:寒假意味著另一種工作方式
寒假,對申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、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等課題的老師來說,正是一個錘煉選題、打磨標書、共同切磋、相互批評的好時機。15日,文學院申請國家與教育部項目的張學成教授、宋希芝博士、李鵬博士、李紅梅博士等各位老師就聚集在沂蒙文化研究院會議室,把各自的申請書投影出來,從選題到框架設計,從研究思路到研究的落腳點,老師們坐在一起,激揚文字,指點迷津,字字凝煉,句句斟酌。一直積極主持并參與學術沙龍的文學院副院長魯運庚教授深有感觸:“沂蒙文化研究院的周末博士教授學術沙龍已經形成慣例,如果哪個周末因故沒進行學術活動,就感覺少了點什么。”借助學術沙龍這一平臺,一個課題申請書、一個可能還不成熟的研究選題、一個尚在醞釀中的論文思路、一部剛剛讀過的新書……都成為學術沙龍上彼此分享和批評的主題。“火藥味越濃,收獲越大,我就是借助這一平臺的幫助,成功申請到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”,學術沙龍的發起者之一劉碩偉教授如是說道。坐在一旁的魏秀春教授笑呵呵得回應:“我何嘗不是如此呢!”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,我們每天早晨迎來新的一天。近日回到班上,同事們在聊沂蒙文化研究院:寒假意味著另一種工作方法的事情,真是屌爆了。
沂蒙文化研究院:寒假意味著另一種工作方式
“學術研究,不僅僅是為了申請項目、發表成果,還要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文化生產力。”專注于公眾史學、在社會服務領域頗有影響力的張學強教授既是這樣說的,也是這樣做的。近年來,臨沂市新建或重新改造的革命紀念場館,像沂蒙根據地群眾工作展館、山東抗日根據地紀念館、沂蒙革命紀念館、山東抗日民主政權創建紀念館、山東抗日根據地保密工作展館等等,幾乎都少不了以張學強教授、苑朋欣教授領銜的沂蒙紅色文化研發團隊的身影。今年寒假剛剛開始,張學強教授就踏上蒙山,深度挖掘蒙山周邊的紅色文化資源,為沂蒙黨性教育基地的建設傾其所能,出謀劃策。
沂蒙文化研究院:寒假意味著另一種工作方式不管女大學生、白領圈子,互聯網基因過重的氛圍,開啟了人人自媒體的時代。只可惜求勝心切,用力過猛,最近沂蒙文化研究院:寒假意味著另一種工作方法事情引爆全場。不過坦率的講,我也是在網絡上收集下面內容。
這,就是沂蒙文化研究院老師們寒假生活的縮影。“在辦公室坐上一天,少了家務的煩擾,靜心思考讀書,收獲總會不期而至的!”采訪時,李紅梅博士的這句話,讓我們深深為年輕母親的學術之路所感動!